水泥企業(yè)工藝管理規(guī)程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水泥企業(yè)的工藝管理,取得生產上的最佳經濟,技術效果,特制訂本規(guī)程。  
    第二條 水泥企業(yè)工藝管理的任務是:堅持“質量第一”的方針,加強質量管理;以優(yōu)質、穩(wěn)產、低消耗為目的,加強窯、磨、烘干機的工藝管理;開展科學研究,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加強檢測、定額等基礎工作;提高全過程的工藝管理水平。  
    第三條 本規(guī)程由企業(yè)的廠長和總工程師負責組織實施。實行專業(yè)管理和群眾管理相結合的方針,并明確職責。對違背本規(guī)程致使生產遭受損失者,應追究責任,嚴肅處理。  

    第二章 工藝管理體制和職責  
    第四條 在廠長、總工程師領導下,設立工藝技術科和化驗室,分別負責企業(yè)的工藝技術和質量管理工作。車間設專職工藝技術人員、質量管理小組,班組設兼職質量檢查員,形成全廠性的工藝和質量管理體系。  
    第五條 工藝技術科負責全廠工藝技術管理工作。其職責是:  
    (一)組織制訂本企業(yè)的工藝管理制度,協同化驗室制訂質量管理制度和設計配料方案。  
    (二)審訂主機的臺時產量、消耗定額和主要的工藝技術參數。  
    (三)協同車間解決生產工藝中出現的主要技術問題。指導車間工藝技術工作。  
    (四)組織工藝系統的全面技術標定。  
    (五)組織推廣新技術、試制新產品,改進工藝,提高產、質量,降低原、燃、材料的消耗,搞好生產試驗和科學研究工作。  
    (六)組織編制技術組織措施計劃和技術改造規(guī)劃,提出工藝設計方案。審訂礦山長遠規(guī)劃,年、季開采計劃。  
    (七)組織審查技術革新和合理化建議。  
    (八)負責全面質量管理中的工藝技術工作。  
    (九)負責技術情報、技術協作,做好工藝技術資料的積累和保管工作。  
    (十)參預制訂企業(yè)的消煙除塵、節(jié)約能源和計量規(guī)劃,負責提出工藝措施。  
    (十一)協同有關部門開展職工業(yè)余教育、勞動競賽和技術考核工作。  
    第六條 化驗室負責產品工藝過程的質量管理、生產控制和檢驗工作。其職責是:  
    (一)組織有關部門制訂質量管理制度,主要質量指標,原、燃、材料的技術條件和質量事故管理辦法等,并監(jiān)督執(zhí)行。  
    (二)嚴格執(zhí)行產品國家標準,有權制止任何違章行為,確保出廠水泥全部合格,并留有富余標號。  
    (三)負責設計并貫徹配料方案。  
    (四)建立健全嚴格的檢驗制度,研究采用先進的測試手段和質量控制方法。  
    (五)配合工藝技術科搞好新產品、新技術,改進工藝試驗研究工作,提供有關試驗數據。  
    (六)負責提供和及時公布質量控制指標的考核成績。  
    (七)推行全面質量管理的有關工作,靈活運用數理統計等方法,提高質量控制水平。  
    (八)會同有關單位,訪問用戶,征求意見,改進產品質量。  
    (九)指導車間的有關質量管理方面的技術業(yè)務工作。  
    第七條 車間工藝技術人員及質量管理小組的工作,在車間主任領導下和工藝技術科、化驗室的業(yè)務指導下進行。其任務是:  
    (一)提出車間工藝技術參數和技術措施。做好原始記錄和技術臺帳的登記統計、分析總結工作。  
    (二)負責主機的單項測定,參加有關工藝技術活動。  
    (三)審查群眾提出的合理化建議,并及時上報有關部門。  
    (四)負責提出車間的產量、質量、消耗定額和環(huán)保的有關指標。  
    (五)負責車間的技術教育,組織技術交流和技術考核工作。  
    (六)宣傳、執(zhí)行廠部制訂的質量管理制度,提高控制指標的合格率,改進產品質量。  
    (七)組織質量小指標競賽活動,及時考核,定期公布。  
    (八)開展全面質量管理,組織群眾性的自檢、互檢活動。  
    (九)研究生產中的技術問題,組織攻關。  
    第八條 從實際情況出發(fā),班組也可組織不同形式的技術、質量管理小組。  

    第三章 質量管理  
    第九條 質量管理的原則是:牢固樹立“質量第一”和為用戶服務的思想,以優(yōu)良的工作質量保證產品質量。實行全員的,全過程(上一工序為下一工序服務)的質量管理,把管理、技術和數理統計方法三者緊密結合起來。加強質量控制,切實做到“事先控制,層層把關”。按照“計劃一實施一檢查一處理”循環(huán)的科學工作步驟,尋求最佳工藝參數和控制指標,經濟合理地組織優(yōu)質產品的生產。  
    第十條 為執(zhí)行產品國家標準,企業(yè)可自訂相應的質量控制指標和配料方案,經總工程師批準后執(zhí)行。各項質量指標要落實到車間(單位)班組和個人,供應部門要認真按照原、燃料、混合材料的技術條件組織進廠。質量指標的變更需經總工程師批準。  
    第十一條 取樣要有代表性,檢驗要及時準確,結果要按時通知生產崗位和有關部門。試劑、儀器、試驗條件必須符合規(guī)定,標準溶液要有專人配制和檢查,儀器、設備要有專人管理并定期校正。要建立嚴格的密碼抽查、對比、檢驗、控制事故考核制度。檢驗人員必須經考試合格,方可頂班操作。  
    按規(guī)定向建材研究院寄送水泥樣品作物理對比試驗。  
    第十二條 礦山開采必須堅持采剝并舉,剝離先行,實行優(yōu)、次搭配,提出符合配料要求的原料。  
    根據需要可在礦山設置小型化驗站,進行日常質量控制、檢驗工作。  
    第十三條 進廠大宗原、燃、材料,要堅持先檢驗后使用的原則。要有適當搭配均化的場地和手段。嚴格按照化驗室指定部位堆放,不得混雜。  
    第十四條 原料、燃料、混合材料、半成品、成品應保持一定的合理儲存量。最低儲存量石灰石5天,粘土、混合材料、燃料10天,鐵粉、石膏1個月,生料(料漿)2天,熟料5天,水泥7天。  
    第十五條 進廠石灰石炭酸鈣含量,出磨、入窯生料的成分及率值的標準偏差值由各廠自訂,要嚴格控制。并創(chuàng)造條件做到均化。  
    第十六條 入窯生料細度指標,按照經濟合理的原則確定,但0.20毫米方孔篩篩余一般大于1.5%(注:棒球磨或棒球磨加弧形篩系統的廠,其指標自訂)。料漿水分應盡量降低,縮小波動。  
    第十七條 熟料率值要合理穩(wěn)定,縮小波動:飽和系數控制范圍為目標值±0.02;合格率:濕法廠在80%以上,干法廠在68%以上,即控制平均值接近于目標值:標準偏差值:濕法廠不大于0.016,干法廠不大于0.020.  
    硅酸率控制范圍為目標值±0.10,合格率在85%以上,即控制平均值接近標值,標準偏差值不大于0.07.  
    鋁氧率控制范圍為目標值±0.15,合格率在85%以上,即控制平均值接近標值,標準偏差值不大于0.10.  
    第十八條 熟料質量是水泥質量的基礎,必須努力提高。熟料平均標號:濕法生產應達到575號以上;干法生產(包括有預熱器的窯)應達到550號以上。  
    注:檢驗熟料強度,用混合試樣。熟料粉磨比表面積為3000±100平方厘米/克,細度要做到相對穩(wěn)定。  
    第十九條 出窯熟料不許直接入水泥磨,要按質分別儲存,搭配使用。  
    第二十條 擬生產出口的五羊牌水泥,需經一系列試驗,確認符合質量要求,經建材研究院發(fā)給鑒定合格證書,報建材部批準后,方能生產。  
    第二十一條 混合材料的質量,應符合國家標準或部頒發(fā)的技術條件的規(guī)定。凡本廠從未摻用的混合材料或外加劑,都應做一系列的試驗,報建材部水泥局批準后方可摻入。凡未經鑒定的混合材料或外加劑,應經國家或部鑒定批準后方可摻用。嚴禁亂摻。  
    第二十二條 出磨水泥細度(比表面積),三氧化硫和抗壓強度的標準偏差值,必須嚴格控制。  
    第二十三條 出磨水泥必須送入化驗室指定的庫內,不準邊入邊出或直接送入包裝機和散裝庫內。  
    磨制不同品種、標號的水泥,應有計劃地組織生產,盡量減少改磨次數。  
    第二十四條 出廠水泥的質量必須嚴格控制。一般應看到3天強度,確認28天抗壓強度有富余25公斤以上把握,方可出庫。確保出廠水泥全部合格。出廠水泥28天的抗壓強度目標值和標準偏差值,應按下列規(guī)定執(zhí)行。  
    目標值≥水泥國家標準規(guī)定值+富余標號(25公斤)+3s;標準偏差值(s)〈16.5.  
    注:本規(guī)程規(guī)定的所有標準偏差值均要分月按數理統計規(guī)定計算。  
    第二十五條 水泥包裝上必須印有商標,出廠的袋裝水泥編號按國家標準規(guī)定執(zhí)行,編號、日期必須打印清楚,嚴禁“白袋”出廠。散裝出廠時應提供與袋裝標志、項目相似內容的卡片。  
    袋裝水泥必須在磅校正,其重量按國家標準規(guī)定執(zhí)行。散裝水泥計量后方可出廠。  
    第二十六條 在棧臺堆薦一個月以上的袋裝水泥或清庫水泥都須重新取樣檢驗,確認合格后才能出廠。  
    第二十七條 企業(yè)獎勵制度,要體現“質量第一”的方針。對在質量管理和提高管理和提高質量方面卓有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應予表彰,獎勵。  
    出現質量事故,要查明原因,嚴肅處理。主要的質量控制指標,連續(xù)三小時以上不合格,屬于質量事故,應積極采取措施糾正?;炇乙皶r公布事故情況,廠部應扣除有關單位的產量指標和有關人員的獎金。  
    第二十八條 出廠水泥不合格,屬于重大質量事故,應立即電告用戶和有關上級機關,同時將該編號試樣立即寄建材研究院復驗,以該院復驗結果為準。實行“三包”(包換、包退、包補)制度。還應進行質量事故檢查,找出原因,認真處理,杜絕類似情況再次發(fā)生。并向上級主管機關和建材部作出書面檢查報告。  

    第四章 回轉窯工藝管理  
    第二十九條 回轉窯的工藝管理原則是:遵循生產技術規(guī)律,制訂合理的經濟技術指標,確定料、煤(油),風、窯速的合理技術參數,穩(wěn)定熱工制度,提高快轉率,延長安全運轉周期;加強密閉堵漏,充分發(fā)揮熱交換裝置的作用,提高熱效率和收塵效率,實現優(yōu)質、高產、低消耗。  
    第三十條 回轉窯系統的設備要滿足生產工藝的要求:窯速和下料量要成正比;一次風、排風及喂煤設備要靈活可調;窯頭、窯尾、窯中喂料、預熱器和煙道積灰斗等處的密閉裝置要完整、嚴密;熱交換裝置、冷卻機、噴射管、收塵系統及其附屬設備都要保持完好。  
    第三十一條 提高回轉窯看火技術水平,堅持前后兼顧,預訂小慢車,克服大變動的操作方法。保持火焰順暢有力,防止預火遍燒,提高快轉率(基準窯速下的運轉時間占全部運轉時間的百分率),臺班要達到85%以上,嚴禁跑黃料,防止停燒。  
    增減額定范圍的喂料量須經三班共同研究,按規(guī)定的制度執(zhí)行。  
    第三十二條 經常保持燃料完全燃燒,減少黃心料做到結粒細小均齊,提高熟料易磨性能。  
    第三十三條 控制熟料游離石灰含量,濕法窯一般要小于1.0%,干法窯和預熱器窯一般要小于1.5%。  
    熟料升重的波動范圍控制在±75克以內,力爭控制在±50克以內。  
    注:檢驗升重用粒度5~7毫米(半干法5~10毫米)的試樣。試樣筒容積不小于0.5升。  
    第三十四條 入窯煤粉質量的波動范圍,灰分控制在±2.0%,揮發(fā)分控制在±2.0%。煤粉細度為0.080毫米方孔篩篩余量一般小于15%,水分一般不大于1.0%  
    第三十五條 努力降低燃料消耗。每公斤熟料熱耗:濕法窯一般應控制在1450千卡以內;有預熱器的窯一般應控制在1100千卡以內;干法中空窯應控制在1400千內(非礦渣配料的窯一般應控制在1650千卡以內);有旋風預熱器、分解爐的窯一般應控制在1000千卡以內。  
    第三十六條 半干法窯的成球操作要穩(wěn)定,做到水量適當,粒度均齊,避免出粉料和大塊物料。  
    第三十七條 積極降低廢氣溫度,縮小波動范圍。窯尾過剩空氣系數要控制在1.05~1.15范圍內。  
    第三十八條 改善鏈條、熱交換器和冷卻機的材質及熱交換裝置的結構,提高熱效率。定期檢修、更新冷卻機的熱交換裝置,降低出冷卻機的熟料溫度。  
    第三十九條 加強預熱器和加熱機的管理,切實搞好密閉、堵漏,提高入窯物料分解率。  
    第四十條 降低窯灰逸出量。收塵器及其附屬設備要加強管理,使之經常處于完好狀態(tài),其年運轉率應為主機運轉率的95%以上。降低收塵器的過濾風速,防止旁路和偏流,提高收塵器的效率,排放濃度要達到國家標準。收下的窯灰要均勻喂入窯內或合理利用。  
    第四十一條 努力延長回轉窯安全運轉周期,建立健全窯襯材料的保管和砌磚責任制,提高襯料及砌磚質量;燒成帶使用鎂質火磚,各帶窯襯應相應配套;改善設備配件的材質,加強設備管理,做好維護和計劃檢修。安全運轉周期:濕法窯要達到100天以上;干法窯70天以上;半干法窯(有預熱器的窯)50天以上。  
    安全運轉周期計算辦法規(guī)定如下:  
    (一)紅窯必停,計算中斷。使用鎂質窯襯有磚紅窯時,要及時采取措施補掛窯皮,不算中斷。  
    (二)因窯內掉磚、換磚引起停窯,要計算中斷。  
    (三)回轉窯系統發(fā)生重大設備事故,引起停窯,要計算中斷。  
    (四)設備計劃檢修或事先發(fā)現缺陷,停窯處理(有檢修計劃、檢修報告或處理結圈)不算中斷。  
    (五)因外界影響(缺電、燃、原料)引起停窯,不算中斷。  
    (六)所有停車時間,均不算入運轉周期內。  
    注:回轉窯系統是指從燃料噴射、喂料設備到熟料進庫和廢氣經電收塵器或排風機排出的所有設備和裝置(不包括余熱鍋爐、余熱烘干系統)。  
    第四十二條 加強看火操作,延長燒成帶襯料使用壽命:濕法窯要達到250天;干法窯200天;有預熱器窯100天以上。  
    其計算辦法,按第四十一條(一)、(二)兩項規(guī)定執(zhí)行。  
    第四十三條 耐火材料的使用、保管,參照建筑材料工業(yè)部水泥局1979年12月頒發(fā)的《鎂質窯襯材料保管和使用暫行辦法》執(zhí)行。  
    第四十四條 因故停窯,應對全窯和冷卻機、加熱機、預熱器的襯料進行檢查,凡蝕薄、松動、炸裂、脫落均應修補或更換,并詳細記錄。  
    第四十五條 燒成帶有完整的窯皮。建立檢測窯體溫度制度,發(fā)現窯皮蝕薄或脫落,要及時補掛,預防紅窯。  
    第四十六條 回轉窯操作記錄應圖表化,妥善保管。并用數理統計方法定期分析。  
    熱工儀表和測試儀器,要有專人負責,定期校正,保持完整、靈敏、準確。充分發(fā)揮已有熱工儀表的作用,并充實完善。  
    根據生產需要及時對回轉窯進行單項測定,一般1~2年要進行一次全面熱工測定和熱平衡計算。  
    第四十七條 現有計量設備要定期檢查、校正。并逐步充實燃料、入窯生料和熟料的計量設施,建立責任制度,做到準確可靠。  

    第五章 磨機工藝管理  
    第四十八條 磨的工藝管理原則是:縮小入磨物料粒度;選擇合理的粉磨工藝和喂料裝置;尋求和確定合理的研磨體級配、最佳的裝載量、磨內結構和能量傳遞方式;經常保持各倉能力的平衡和料、球、風(水)、選粉效能的相互適應,以提高粉磨效率,降低電力等消耗。  
    第四十九條 改善研磨體和磨內結構的材質,延長使用周期。改進磨內結構形式,充分發(fā)揮能量傳遞效率,以提高磨機效能,挖掘生產潛力。  
    第五十條 根據入磨物料、循環(huán)負荷和產品質量情況及時調整喂料、水量和選粉設備,做到均勻喂料,避免發(fā)生過飽過空現象?;旌喜牧?、石膏和助磨劑的摻加量,應按規(guī)定的數量均勻摻入,防止雜物進入磨內。  
    認真填寫操作記錄,妥善保管。應用數理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減少波動。  
    第五十一條 入磨石灰石粒度不大于25毫米,混合材料、石膏不大于30毫米;熟料一般不大于25毫米;熟料入磨溫度一般不超過100℃。  
    第五十二條 要定期測定物料的相對易磨系數。其方法為:以平潭標準砂為標準樣品,用化驗室小磨將等量的標準樣品和被測物料(取入磨物料平均樣經破碎,選5 ̄7毫米粒度的作為樣品),分別以相同的時間粉碎、所得比表面積之比,即為相對易磨系數。  
    第五十三條 定期清倉補球。清倉時研磨體要分倉,分規(guī)格仔細揀選、過磅,按配球方案裝入磨內。每次清倉補球均需記錄。逐步實現研磨體揀選、過磅、裝球機械化。  
    第五十四條 每次清倉和定期補球時,要仔細檢查研磨體和篦、襯板等,發(fā)現缺陷及時處理。在運轉中發(fā)現襯板或螺絲松動、脫落,必須立即停磨,擰緊、補鑲。  
    第五十五條 根據需要在磨機作業(yè)期間,定期或及時取樣,用0.20和0.080毫米方孔篩作篩余曲線試驗,檢查粉磨效果。  
    第五十六條 凡配球方案,選粉設備和磨內結構改進時,應將前后的篩余曲線、臺時產量、產品細度(比表面積)、原材料性能、研磨體配比和電耗等,按時登記在統一的技術臺帳上,并進行分析比較。  
    為充分發(fā)揮選粉設備的效能,根據產品質量要求,合理制定選粉設備的操作參數。  
    第五十七條 磨機收塵設備及通風管道應設專人管理。要有保溫設施。零、部件損壞、脫落,要及時更換或修補。加強密閉堵漏,防止漏風,磨頭要經常保持負壓狀態(tài)。  
    第五十八條 充分利用現有收塵設備,其使用時間要大于磨機運轉時間。排放濃度要達到國家標準。  
    第五十九條 積極充實儀表及計量設備,要有專人管理,定期檢查、校正。并保持靈敏準確。  
    第六十條 每臺磨機要裝設電表,分別考核主機產品單位電耗和產品單位分步電耗(從喂料始至入庫止)。  
    第六十一條 根據生產需要,及時進行磨機單項測定,一般1 ̄2年進行一次全面的技術測定。  

    第六章 烘干機工藝管理  
    第六十二條 烘干機的工藝管理原則是:合理選擇給煤(燃料)方式,穩(wěn)定熱風溫度,充分發(fā)揮熱交換作用,提高設備效能和熱效率,滿足產、質量要求。  
    第六十三條 根據入機物料水分、粒度狀況及時調整燃料、物料喂入量,以達到水分控制指標。  
    第六十四條 經常保持爐膛正常溫度,及時調整喂煤量,定時清渣,保持通風良好,減少不完全燃燒的熱損失。  
    第六十五條 加強熱交換裝置的管理,定期檢修,改進熱交換裝置結構,提高熱交換效率。  
    第六十六條 加強烘干系統的密閉堵漏,減少筒體輻射熱損失,降低廢氣溫度,提高熱利用率。  
    第六十七條 加強收塵設備管理,提高收塵效率,定期清理、維護、檢修,及時更換零、部件。搞好保溫,避免結露。收塵器要經常處于良好狀態(tài),運轉率應達到烘干機運轉時間的95%以上。排放濃度要達到國家標準。  
    第六十八條 做好計量工作。產量、煤耗要有計量設施。  
    第六十九條 烘干機系統要有專業(yè)技術人員管理。一般1 ̄2年進行一次測定,用數理統計方法做好資料整理、分析、總結工作。  

    第七章 附則  
    第七十條 本規(guī)程從一九八一年一月一日起執(zhí)行。一九七二年十月頒發(fā)的《水泥企業(yè)工藝管理規(guī)程(草案)》同時停止試行。  
    第七十一條 本規(guī)程由建筑材料工業(yè)部水泥局負責解釋。  
    第七十二條 根據本規(guī)程可自行修訂(制訂)本企業(yè)的工藝管理制度(細則),報省、市、自治區(qū)主管機關和建筑材料工業(yè)部水泥局備案

編輯:

監(jiān)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泥網立場。聯系電話:0571-85871513,郵箱:news@ccement.com。

最新評論

網友留言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網立場

暫無評論

發(fā)表評論

閱讀榜

2025-04-12 10:15:24